滁州学院学报


皖东文化研究

  • 吴敬梓吴烺父子作品中的滁州情结

    裘新江;

    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无疑是基于其人生早年在科场上的惨痛体验。吴敬梓吴烺父子早年为了追求功名,都不得不常要光顾滁州,而父子两人最终的人生选择又是不同的,一个摈弃,一个妥协,通过分析他们作品里的滁州情结,有助于深刻理解《儒林外史》的创作思想。

    2025年01期 v.27;No.19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论王禹偁的滁州诗

    宫伟伟;

    在王禹偁谪居滁州期间,诗歌成为他抒发内心愤懑,增进与同僚、后学情谊,描绘滁州名胜和思考国事民生的重要手段,并展现出郁愤含章、以文为诗和含蓄深沉的艺术特色。而王禹偁所具有的文声卓著、清廉务实、交际广泛等特质,也使之成为滁州历史上难以磨灭的人物。

    2025年01期 v.27;No.197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论韦应物滁州诗歌的情感意蕴

    陈亚茗;

    韦应物将近知命之年出守滁州,正值唐王朝再次遭遇政治危机之时,建中之乱对韦应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滁州的三年多,完全陌生的时空场域,丰富了韦应物的情感体验。官居刺史,时逢建中之乱,激发了他的救国热情和政治担当;亲人离散,无时无刻不牵动他的家族情怀;州小事简,他得以闲卧郡斋,徘徊吏隐,安顿自己的内心世界。多重情感意蕴的交织,促使韦应物在滁州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2025年01期 v.27;No.197 12-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语言学研究

  • 夏目漱石后期文学“神经衰弱”的身心表象与时代隐喻

    陈雪;

    漱石后期文学在表现神经衰弱症方面较前期作品更具现代风格,细腻地勾勒出人物对声音、气味、色彩等外界刺激异常敏感,表现出失眠多梦、体能衰弱等身体表象。文中还以微妙的方式显示该类病患者存在多疑妄想、抑郁孤僻、意志消沉等诸种精神现象,书写出“神经衰弱”这一流行性身心疾患。并且,其前后期文学对于书写该病症的形成背景差异明显。“日俄战争”是其背后隐含意识形态产生明显转向的重要因素。漱石后期文学显示持有该病患的知识分子由于身处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展背景下,开始思考信仰、自我存在等层面的问题。其后期文学暗示“神经衰弱”这一病患正是日本近代社会走向帝国主义经济道路而产生病患的隐喻表征。

    2025年01期 v.27;No.197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中外政府英文网页外宣元话语人际修辞差异与成因

    宋彬彬;胡畔;

    网页语篇的外宣效果与人际修辞密不可分。元话语是人际修辞的重要手段。从元话语视角分析政府英文网页呈现的人际修辞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政府英文网页外宣,实现政府外宣目的。基于元话语理论,以上海市和纽约市政府英文网页为例,探讨中外政府英文网页外宣元话语人际修辞差异与成因,发现两市政府英文网页在图片类注释元话语、文内链接注释元话语、互动类链接内指元话语、设问类读者介入元话语、信息凸显元话语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外宣所要体现的意识形态和要实现的外宣目的,以及网页译写者的母语-外语语言能力特别是元话语使用能力和双语修辞能力。

    2025年01期 v.27;No.197 25-2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从“戠”字看三种甲骨文字词典的释义及相关问题

    洪飏;王瑞琪;

    通过考察、对比《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简明甲骨文词典》《甲骨文字典》三种甲骨文字词典中“戠”的字形、释义及辞例,我们认为目前甲骨文字词典主要存在字形摹写失真或错误、漏收代表性字形,释义错误或不准确、义项缺失,辞例不完整、释文错误以及释义与辞例不符的问题。因此,在编纂甲骨文字词典的过程中应重视原始资料的使用,及时吸收学界考释、缀合等新成果,在对辞例进行正确释读的基础上,给予字词较为科学合理的释义。

    2025年01期 v.27;No.19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测度及障碍度研究

    陈福顺;王炎波;周冲;

    为有效观测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制约因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12-2022年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采用熵值法测度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障碍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第一,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稳固提升,新质产业提质扩量取得成效。第二,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新质生产力均值排名依次是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第三,长三角地区新质劳动对象障碍度最高,新质劳动资料制约影响最低。长三角提升新质产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和转化效率是关键。江苏和安徽在新质劳动者层面还存在帕累托改进空间,优化新质产业人力资本是未来努力方向。

    2025年01期 v.27;No.197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基于“撤县设区”的实证研究

    汪阳;李庆利;

    城市经济韧性是韧性城市打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打破区域市场割裂的区域一体化建设,成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渠道。基于撤县设区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中国2007—2021年夜间灯光数据,在市辖区的微观层面,实证地考察了区域一体化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可以有效增强城市经济韧性,这一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集聚效应是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财政自给率较低和市场整合难度较低的城市,区域一体化更加显著地提高了城市经济韧性。上述研究结论为推动中国区域一体化建设、探索城市经济韧性提升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

    2025年01期 v.27;No.197 45-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振兴的逻辑进路

    陆彦;张翔硕;

    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理论经济学认为,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和制度差距较大,乡村人才振兴普遍面临人口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育环境差等问题,加之乡村基层干部待遇差,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这些问题导致人才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影响了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推进。而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进路是:乡村振兴靠人才,吸引人才是途径,留住人才是关键,有效治理是保障。

    2025年01期 v.27;No.197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城市公共运动空间的主客互动研究——以天津狮子林桥水上运动空间为例

    廖海亚;惠紫;

    城市公共运动空间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水上运动空间是城市公共运动空间的重要形式。深入挖掘城市水上运动空间的历史、文化和利用方式,有助于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公共空间治理思路。天津狮子林桥是典型的水上运动空间,其形成与天津水上运动历史、运动设施建设、水上运动的群体组织化紧密相联。其主客互动实践呈现出桥头水陆相邻的结构特征,并加剧了城市水上运动空间中主与客、人与地、传统活动与现代治理方式之间的张力。此外,它带来了认知偏差、空间调适与多元文化沟通障碍等问题。为改善城市水上运动空间治理,应从文化挖掘、商业开发和主客互动三方面入手,探索“体育+文旅”相融合的公共空间治理路径。

    2025年01期 v.27;No.197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艺术学研究

  • 《柘枝舞》的艺术重构与实践

    姚梓靖;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时代背景下,对唐代乐舞经典之作《柘枝舞》展开深入研究,从其历史沿革、艺术特征、艺术重构和实践探索三个角度为出发点,并对独舞《柘枝舞芳华》、舞剧《彩虹之路》中的群舞《柘枝舞》及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柘枝舞》三部作品进行细致的剖析,深入探讨中国古代乐舞在当代艺术重构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乐舞的艺术魅力,更为推动舞蹈艺术与时俱进地发展以及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5年01期 v.27;No.197 68-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皖北明清俗曲音乐的音乐性格及本土特色

    杜伟;徐楠;

    皖北明清俗曲是一种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体现了皖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其音乐性格鲜明,节奏灵活、旋律优美,常通过生动的歌词表达日常生活、情感和社会风俗。俗曲在节庆、婚丧等民间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增强了地区凝聚力,也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此外,皖北俗曲的演唱风格多样,常结合地方方言与传统乐器,反映了深厚的地域文化根基和传承方式,展示了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

    2025年01期 v.27;No.197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新国潮”动画中传统文化基因识别研究

    赵明明;

    “新国潮”动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影像识别符码。从传统文化基因识别角度切入,运用基因特征解构提取法,完成“新国潮”动画的影像感官基因特征和影像内容基因特征梳理,从色彩、造型、音乐、语言、剧本框架、结局塑造、剧情内容、价值体现等八个识别因子中归纳“新国潮”动画中传统文化基因和特征的创造性转化。“新国潮”动画在视、听感官基因层面擅于从传统文艺作品或建筑中提取基础元素,完成新的影视视听符号塑造;在叙事构造、内容意识的文化基因层面惯于取材本土化经典文本,以中式的“循环式”叙事结构、缓冲式结局为主完成剧本构架和结局塑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同时满足现代观众的情感投射。

    2025年01期 v.27;No.197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符号·生态·美学:影视作品中的“徽文化”传播

    高飞;张文杰;

    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符号化的建筑风格、自然景观及民俗活动在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精神与生态美学理念的重要媒介。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徽文化元素的应用与表现,揭示其符号意义和生态美学功能,阐明徽文化在影视作品中如何通过视觉符号和叙事功能,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思想,以及其对观众审美体验的深刻影响,才可能挖掘“徽文化”符号的审美表达和文化价值。

    2025年01期 v.27;No.19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历史与哲学研究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邮政职工抗日斗争——以1938年护邮斗争为中心的考察

    胡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邮政职工的抗日斗争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抗日救亡思潮的呼唤和推动下,1937年10月,上海邮局党支部重新建立。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邮政职工开展反对日本侵略者企图接管上海邮政和妄想悬挂伪旗的斗争,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伪侵犯中国邮政主权的阴谋。护邮斗争的胜利,提升了邮政职工的爱国热忱、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上海邮政党组织的力量。护邮斗争的胜利,掀开并助推了上海邮政职工抗日斗争的新篇章。

    2025年01期 v.27;No.197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唐代荆南节度使设置探究

    高升宇;宋靖;

    高祖武德初设荆州大总管府,后改为大都督府。贞观年间荆州大都督府职权削弱。玄宗末年采访使治所迁移,荆州首次出现使司建置,荆州战略地位较此前有所上升。肃宗至德二载正式设立荆南节度使。肃宗通过荆南节度使建置清除了玄宗在巴蜀、江汉地区的政治影响,并且保障了战时湘、黔地区的稳定。荆南节度使的设置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期间进行统治秩序重建的重要一环。

    2025年01期 v.27;No.197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儒家“知识心”与“良知心”之辨说

    柯晨;

    儒学史上的“心”之内涵可分为“知识”与“良知”两个维度。两种理解维度可追溯至先秦儒学语境中以荀、孟二者为代表,荀子认为心具有认识性和认识分辨的功能,能认知客观道理;孟子以道德性赋予本心,言明道德意涵,“心”是道德的初始本源。儒学新发展时期,朱熹依据性理学视域,以知识论进路诠解“心”所具的思考内涵,以知觉思考之心认知物理和道德行为中包含的道德知识。王阳明挺立道德之源的良知心体,凭心体触动道德活动,同时以良知涵摄知识。儒家之“心”的多维度理解与诠释空间展示了儒学整体上知识与良知并重的思想倾向与价值旨趣。

    2025年01期 v.27;No.197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教育教学

  • 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滁州学院为例

    薛大维;

    以滁州学院为例,探讨“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针对“审计学”课程现状,剖析教学痛点,基于新文科背景设计了“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与总体思路,并提出创新教学设计、融合“两目标三平台四结合”、重构教学内容、集成创新教学方法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改革路径。实践表明,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实现了专业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2025年01期 v.27;No.197 109-11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浅谈民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马晓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间音乐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应用于高校钢琴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人才的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提高,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中对民乐的应用存在认知不足、教学体系不完善和教学内容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改变传统认知,提高民族意识、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材结构、重视素材收集、利用先进技术、建立评价标准等有效措施,以促进民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2025年01期 v.27;No.197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OBE理念下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研究

    荆琦;

    OBE的成果导向与工作室教学的学习成果社会化具有共通之处,通过构建三层次四类别的工作室实践教学体系,理清工作室制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让学生在工作室平台上通过系统化实践训练,提高实践业务水平,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产业、专业、就业、创业相融合,达到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2025年01期 v.27;No.197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业预警工作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某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

    胡少启;

    学业预警制度是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转型过程中,课程不合格和重修学生占比逐年升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面临严峻考验。以某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对多年来积累的学业预警数据挖掘分析,探究学生产生学业预警的深层次原因,梳理学校学业预警工作机制存在的不足。探索构建“全员化、全程式、全方位”学业预警帮扶体系,为优化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应对策略,打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新路径。

    2025年01期 v.27;No.197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范梦宇;黄洪雷;

    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自我革命史,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制胜法宝。自我革命精神强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求真精神,居安思危、与时俱进的忧患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本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担当精神。将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育斗争精神、形成创新思维、厚植人民情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年伟力。实现这一目标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实践活动、网络宣传平台搭建持久发力,推动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2025年01期 v.27;No.197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油画

  • 数智赋能设计创新研究中心

    <正>“数智赋能设计创新研究中心”是滁州学院22024年年立项建设的校级科研平台。该该平台依托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安徽徽省地方经济发展为引领,立足于皖东区域文化发展与滁州市家电企业、行业需求,着着眼于智能家电的数字化创新设计、智能家电的市场策略与用户交互以及数字技术赋赋能家电研发设计等研究领域,并致力于与数智创新紧密相关的设计理论探索与创新新实践研究。

    2025年01期 v.27;No.19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